中国现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
发布日期:2013/11/11 17:50:51 作者:
浏览量
次
由中现代史学会主办,重庆大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承办的“中国抗日战争与现代国际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1月8号至10号在重庆大学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清明教授,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中央党校史教育部主任郭德宏教授,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肖铁岩教授,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学静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研究员郭岱君教授,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历史考古学院Felix Boecking教授,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政治学与经济学学院助教授Sherman Lai,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研究员兼東亚館藏部主任林孝庭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专家、学者130余人。我院宣传部部长、艺术学理论系副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赵崇华教授参加此次会议,并主持了一场分组讨论。
开幕式由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肖铁岩教授主持研讨会开幕式,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张四平致欢迎辞,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清明教授致辞。
研讨会分主题会和分场研讨会进行。关于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关系的问题,近年来国际国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次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各抒己见,精彩观点纷纷呈现。来自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的研究员郭岱君教授,在《抗战再思考——汪精卫与汪政府》的主题发言中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她从人物客观性格及转型期的实际历史背景出发,对汪精卫与汪政权的变迁进行了理性的分析。郭教授摒弃世俗观点,全面客观地阐述了汪的理想化、英雄化、悲情的“大亚洲主义”情怀,并阐述汪伪政权建立的原因。最后,她对研究抗战史的中外学者提出了4点建议:客观、不偏不倚;加强沦陷区研究;相关档案的搜集与保存;档案的研究与运用。
美国德克萨斯州立A&M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笛教授从微观史的角度切入,聚焦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成都茶馆,希望深入到社会最底层去了解人民生活与战争的关系。王笛教授凭借其扎实严谨的史料收集,向我们证实了在茶馆看似平常的面貌背后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研究价值。战争推动政治向茶馆渗透,战争话题在茶馆内充斥,其间还诞生了所谓的“茶馆政治家”,茶馆成为了一个“政治舞台”。王笛教授认为战时成都茶馆存在三种政治:大众政治、精英政治和国家政治。它们在茶馆中共生与互动,使得茶馆政治愈加复杂多彩。
在中国抗日战争与民间、文化等方面的研讨中,各位专家学者针对一些重要抗战旧址、抗战地区文化等内容做了详细分析。洪小夏指出重庆磁器口以及歌乐山作为中美合作所旧址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华山作为中华民族英勇威武、坚韧挺拔的象征,尚季芳指出华山石刻所指陈的爱国精神给后人以鼓舞和鞭策。针对同样具有文化符号象征的漫画,孔祥宇表示抗日战争时期的“漫画战”为抗战的胜利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杨宏雨则充分肯定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时应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认为将高等院校内迁并加以改组、调整的政策保护并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他高度弘扬了广大爱国师生逆境求取的精神。翁有为从微观角度出发,研究吴宓日记和钱穆回忆录,因两者均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弘道者,翁有为的研究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知识精英的独特面貌,更影射出那个时代的教育精神。此外,凌兴珍、罗玲、赵薇等学者也分别针对川边地区、重庆“文化四坝”、金萧地区的抗战文化做出了相关报告。
本次“中国抗日战争与现代国际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名者云集,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外抗战研究学术交流,以史为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学研究的发展,为人类未来发展寻求历史参照做出有益的贡献。